当前位置: 首页 > 息县新闻

息县城市管理局:以“服务型执法”破解酒店外摆管理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27 09:02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50 字体:【

  从“督促改”到“帮忙干”,息县城市管理局用柔性服务重塑了城市管理的内涵,实现了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双赢。

  在过去,城市管理往往被视为简单的执法过程,强调法规的严格执行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然而,息县城市管理局突破传统“以罚代管”思维,将执法重心从“末端处罚”转向“源头服务”。

  他们秉持“执法为民,服务至上”的原则,创新性地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将管理与服务深度融合。这种理念转变让城市管理不再是冷冰冰的执法过程,而成了连接城市管理需求与民生服务需求的暖心纽带。

  一、理念革新:从管理到服务的工作思路转型

  息县城市管理局摒弃“执法管理”旧思路,践行“主动服务”新理念。这一转变标志着城市管理工作从传统的强制约束方式,转向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导向模式。

  深入践行“721工作法”,将70%的精力投入服务、20%用于管理、仅10%用于执法。这种精力分配确保了服务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主旋律,而非简单地执行处罚。

  他们制定了包含12项免罚事项的柔性执法清单,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采取辅导建议、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方法,有效减轻了商户的抵触情绪。

   二、实践举措:四项创新做法打造服务型执法

  息县城市管理局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四方面创新做法,构建起“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新范式。

  政策宣导方面,执法人员逐户上门宣讲城市管理规定,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占道外摆的负面影响。他们邀请商户参与城市管理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服务型执法模式。

  针对不同餐饮门店的经营特点,管理局推行“一户一策定制方案”。执法人员协助规划店内摆放空间,帮助商户解决实际困难。

  最为突出的是“搭把手”行动。执法人员主动协助商户搬运占道桌椅、杂物回店,累计帮助40余户商户搬移占道货架80余个。这些实际行动传递了“管理就是服务”的诚意,有效化解了抵触情绪。

  三、机制创新: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为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反弹,息县城市管理局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他们定期回访商户,了解经营情况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建立了源头预防机制,组织每日无死角机动巡察,变“等问题”为“找问题”。通过“数字城管”平台实现“信息采集-调度派遣-事件处理-跟踪核查-评价结案”五步闭合管理,处理效率提升40%。

  多元共治机制也是息县做法的一大亮点。与商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在城区学校周边设立“护学岗”,形成共建共治格局。这种机制突破了传统执法思维,形成“服务前置-精准指导-长效监管-多元共治”的完整闭环。

  四、成效与价值:市容管理与商户需求的平衡

  息县城市管理局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双赢。

  通过柔性执法和精准服务,增强了企业守法意识与获得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曾经被占道货架挤占的街道恢复了整洁,行人通行也更加顺畅。

  执法方式从“简单粗暴”转向“温情规范”;治理重心从“末端执法”转向“源头治理”;群众关系从“对立抵触”转向“理解支持”。这三个转变生动说明了息县城市管理模式的成功之处。

  最令人欣喜的是,商户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最初的抵触情绪到主动配合,甚至有人主动加入搬移队伍。这种转变证明了服务型执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五、经验启示:服务型执法的推广价值

  息县城市管理局的经验表明,城市治理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型执法平衡管理刚性与服务温度,最终实现城市秩序与市场活力的良性互动。

  服务型执法模式不仅适用于酒店外摆管理,也可推广到其他城市管理领域。针对流动商贩,息县城管在合理规划更多便民疏导点的同时,还提供政策咨询、卫生指导等延伸服务,帮助商贩规范经营。

  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城管与商户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商户从被管理的对象转变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满意度。

  据统计,通过“数字城管”智能系统辅助,占道经营等问题从发现到处置的平均时间缩短了60%。

  商户们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甚至加入到搬移队伍中——这种转变印证了息县模式的可行性。如今走在息县街头,整洁的市容、有序的交通、便利的设施,处处彰显着城市管理创新的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