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从申请仲裁到拿到补偿款,只用了不到7天!”日前,在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障速裁庭(以下简称“息县人社局速裁庭”)外,刚与某外卖平台加盟商达成调解协议的外卖骑手岳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起典型的劳动报酬纠纷案件的高效化解,正是息县人社局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一个生动缩影。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然而,由于用工关系复杂、组织方式灵活,新业态从业者在遭遇劳动报酬拖欠、工伤认定难、不合理罚款等问题时,常常面临“维权周期长、取证难度大”的困境。为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打通维权“快车道”,息县人社局于2025年8月率先成立了专门针对新业态劳动争议的“速裁庭”。
外卖小哥岳某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于2019年7月份入职一家外卖配送站点,日均奔波十余小时,但站点却以“多次言语激进、单量不达标、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连续两个月克扣了他的部分提成,累计金额达4000余元。多次与站点负责人沟通无果后,岳某感到既无奈又无助。
在同事的建议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速裁庭”求助。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快速处理机制:即时立案,容缺受理:鉴于其部分证明材料不全但事实相对清晰,仲裁院采取“容缺受理”原则,先行为其办理立案手续,允许其在后续过程中补充材料,大大缩短了前期准备时间。案件被迅速分配给熟悉新业态纠纷的仲裁员,排入速裁庭专属日程,优先开庭。仲裁员在开庭前主动联系站点负责人,一方面核实情况,另一方面耐心释法说理,阐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平台加盟商应承担的责任。经过多轮沟通,最终在开庭前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意向。达成调解后,仲裁庭当场制作并送达调解书。在仲裁员的督促下,该站点于调解书生效后次日,便将4000元补偿款全额支付到了岳某的账户中。从提交申请到拿到钱款,全程仅用时7天。岳某的“薪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彻底解决。
“速裁庭的成功运行,依赖于一套量身打造的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四快’工作机制。”县人社局仲裁院李珍珠院长介绍道。
自速裁庭成立以来,各类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大幅缩短至7天内,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获得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有效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裴娅晖表示,下一步,息县人社局将继续深化速裁庭建设,探索“互联网+仲裁”服务模式,推广电子送达、在线调解等便民举措;同时,加大对新业态用工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从源头规范用工行为,引导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依法用工,切实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让广大新业态从业者都能“安心跑单、放心出行、踏实工作”,共同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